作者| 高凌朗配资网
编辑| 汪戈伐
图片来自企业视频号
我国船舶工业领域迎来重磅消息。
5月8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提交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申请作出受理决定,标志着这场举世瞩目的行业整合又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这项整合牵涉资产规模高达4000余亿元,交易额突破1100亿元大关,堪称近十年A股市场体量最庞大的吸收合并案例。
吸并方案显示,投资者每持有1股中国重工股票,将获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作为交换。完成交割后,中国重工将从资本市场退场,其全部家底将由中国船舶接盘运营。
财务数据能够描绘出两家企业的体量轮廓,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船舶总资产达1812.38亿元,中国重工则高达2251.52亿元。
2024年全年,两家企业合力创造营业收入1340.2亿元,利润总和近5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第一季度,这对\"船海双雄\"共同斩获16.46亿元净利润,环比增幅显著。
显然,双方整合完成后将诞生一家总市值逾2300亿元的行业巨擘,在全球船舶制造商阵营中占据领军地位。
回溯此次整合的历史轨迹,需将时间聚焦于2019年。那年10月,素有\"南船北船\"之称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完成集团层面的战略重组,组建了中国船舶集团。
然而,集团整合后,旗下上市平台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在建造、维修等核心领域的业务重叠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一家研究机构分析师透露:\"两家公司在多个业务板块存在'打架'现象配资网,既消耗内部资源,又影响市场定价权。\"
也就是说,本轮整合意在破解这一困局,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个集中度更高、专业化程度更强的船舶制造平台。
另外,这场整合恰逢全球航运与造船行业迎来景气周期。
航运数据机构克拉克森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4年,我国船企共完成建造5025万余载重吨,较上年提升9%;新签订单量接近1.3亿载重吨,同比跃升55%;年末积累订单量超过2.4亿载重吨,增幅接近五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船厂在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及手持订单量三大核心指标上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7%、77%和67%,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从价格走势看,今年第一季度船舶价格较五年前低谷期已回升约五成,市场活力充沛。
行业向好的大环境为两家企业近期的财务表现提供了强劲支撑。
数据显示,中国船舶2024年度营收达785.84亿元,微增5%;利润方面则表现抢眼,净利润突破36亿元,增长22%以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高达30.72亿元,同比暴增近12倍,一举扭转了长达十二年的亏损局面。
中国重工也不甘示弱,全年揽获554.36亿元收入,实现13.11亿元净利润,成功摘掉连续9年亏损的\"帽子\"。
进入2025年,两家公司发展势头更为迅猛,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181%和282%,均创下近年来的最佳表现。
此次联姻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叠加,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产业重塑。
据业内消息人士透露,重组完成后,江南造船、广船国际、外高桥造船等原属中国船舶的优质资产将与来自中国重工的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实力船厂形成强强联合,构建起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三足鼎立\"产业格局。
造船业是国力的直观体现,在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中,规模与技术的融合至关重要。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整合后的巨头将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动力。\"
从实际运营看,这场整合将在四大方面产生激发效果:
产业协同方面,不同船厂可根据各自擅长的船型进行专业化分工,避免重复建设。
技术互补层面,江南造船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船)领域的\"BrilliancE\"技术平台、广船国际的邮轮建造经验将与大连船厂的推进系统专长形成技术闭环。
采购合作上,规模效应预计为企业带来显著成本优势,业内专家预测采购支出可望降低15%左右。
市场策略上,整合后的企业在高端、高附加值船型领域的话语权将大幅提升,已成功获取卡塔尔能源公司多项大单。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船舶集团的公开承诺,沪东中华这一LNG船制造领域的\"王牌\"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注入上市公司。
当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国际海事组织(IMO)减排新规等外部压力与日俱增,部分国家对高端船用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打造自主可控的造船全链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这场中国船舶航运大整合的战略意义已远超企业发展本身,它既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兑现\"消除同业竞争\"承诺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棋子。
随着这艘\"超级航母\"的组建,中国造船业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至更高位置,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引领全球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浪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
网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